健康赛道是 2020 年之后非常热门的一个赛道,侧重于身体方面,Strava….,侧重于心理方面,冥想 App Calm 收入一直攀升。
但即使民众已经有意识在通过一些产品来保障自己的身心健康,但从数据来看,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根据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份研究数据显示,自疫情以来美国成年人患抑郁症的比例就直线上升,到 2021 年 10 月,美国成年人的抑郁症比例已经从 8.5% 上升至 32.8%,几乎是每三个美国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
压力之下,海外人民开启向外界寻求帮助之路。根据 CNBC 去年 4 月份发布的一篇报道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主治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师中,有四分之三的人表示他们面对的治疗需求看到了增长。
不过心理咨询的费用普遍很高,于是轻度用户转向了移动端 App。但其实对于剩余的 2/3 美国成年人,或者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但“症状”很轻,可能只是偶尔的不开心或者轻度的睡眠不好。对于更大基数的人来说,也需要一款更基础的心理健康 App。
根据 apptopia blog 的数据显示,虽然以 Calm 和 Headspace 为代表的冥想类 App 仍然是营收能力最强的类别,但是在 DAU 方面,最头部的 Calm 从去年 8 月份开始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冥想、自我肯定、情绪追踪三类 App 自 2020 年
10 月份以来 DAU 的变化丨数据来源:apptopia
而相比之下,从上图中可以看到,自我肯定类和情绪追踪类下面的两款代表产品 I am 和 Mood Balance 则从去年 8 月份开始 DAU 大幅上升,从上图来看,去年 8 月以来 Mood Balance 的增幅甚至超过了 600%,与 Calm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个新的细分赛道正在出现和快速增长,新玩家也更容易入局。这也是我们写这篇选题的原因。
一方面,营收能力很强的冥想类别其实已经是一个竞争激烈且门槛很高的赛道,不是内容生产或是技术上有很大的困难(冥想产品基本上都是白噪音等音频内容的生产),而是在冥想赛道上其实玩家之间拼的是营销、甚至是品牌。
比如 Calm 能在疫情期间保持强劲的增长,跟 Calm 与詹姆斯、马修麦康纳等明星的合作有很大的关系。而冥想赛道头部效应明显的现状也导致了能投入大量成本去做营销的也只有 Calm 和 Headspace 这几个头部产品。因此入局较晚的玩家再难取得一席之地。也是这样的原因,目前还很少有中国的冥想 App 出海,据笔者的了解,目前只有潮汐将产品做到了海外市场,根据 Sensor Tower 的数据显示,1 月份即使算上了国内市场,潮汐的月流水也只有 5 万美金,和海外有很大差别。
另一方面,在压力之下,2021 年助眠 App 开始悄然崛起,也有出海厂商通过其他的角度切入心理健康这一市场,比如去年白鲸出海发布的《悄然兴起的助眠经济,出海 App 月流水做到 30 万美金》一文报道过的出海助眠 App ShutEye,而根据 Sensor Tower 的数据显示,1 月份 ShutEye iOS 端的月流水已经达到了 100 万美金,展现了海外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与付费意愿。
那么从去年 8 月开始 DAU 快速增长的自我肯定和情绪追踪赛道能出现下一个 ShutEye 吗?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赛道以及赛道上的头部产品。
“自我肯定类”App 做到最头部的两款产品 I am 和 Motivation 都出自同一个厂商 Monkey Taps,而这两款产品不仅产品设计几乎一模一样,App 的上线时间也都是同一天。
整体而言,这类 App 的主要内容就是向用户展示一条又一条的“心灵鸡汤”。在 App 中,一句积极向上的句子会出现在屏幕的中央,读完了一条,可以像 TikTok 那样向上滑动来阅读下一条。遇到了喜欢的句子用户可以将这句话分享给社交媒体上的好友,也可以把这句话收藏下来方便以后“复习”。
其实 I am 和 Motivation 的这种方式能起到的更多是在短期内打鸡血的作用,肯定不能对人的心境产生深入的改变,不过设想一个即将面试的职场新人在面试公司外紧张得坐立不安的场景,这个时候如果打开手机上的 App 看到一句“我有无限潜力”,可能真的有助于短时间内获得力量。人其实都是希望能在陷入抑郁的时候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快速摆脱这种状态,而像这两款产品这样通过简单地滑动就可以收获高密度鸡汤的设计,正是顺应了用户的这种心理。
但在笔者观察了同类的几个 App 之后发现,I am 和 Motivation 可以算是当下自我肯定类的“天花板”。有几款产品在基础功能之上加入了其他的功能,例如引入了“社区”和“挑战”版块的 Manifest、加入了视频和音频形式的 Motivate 等。但即使这几款产品的功能更多样,它们大部分的收入还不及 I am 的十分之一。
比对之后,笔者发现,这类 App 最本质的就是去迎合用户心理、及时给予用户心理支撑和陪伴,带来正向作用,而非去让用户在一个 App 内去长时间停留和消耗时间。
在这些方面,I am 和 Motivation 做得更好一些。
在及时给用户心理支撑和陪伴方面,这 2 款产品有一个很取巧的设计,就是利用 iOS 在这 2 年推出的小组件。用户可以在 iPhone 上将 I am 或 Motivation 以“小组件”的形式添加到桌面上。这样 Motivation 或 I am 中激励的句子就会以一个小横幅的形式出现在 iPhone 的负一屏界面中,用户不需要打开 App 就能随时看到“鸡汤”。
此外,用户还可以设置句子刷新的时间段以及刷新的频率,甚至在 I am 中还有一个类似于幻灯片演示的功能,用户点击界面左下角的播放按钮,选择一个时间区间,在这个选定的时间段内界面中的句子就会不断刷新,不断给用户“洗脑”。
这一点还是想强调一下,iOS14 推出之后,小组件火了一段时间,但据我们观察,很多海外 App 在一直持续利用小组件去强化用户粘性、甚至玩出了一些有意思的设计获得大量用户增长,比如之前报道过的与好友实时分享位置的社交 App Zenly,在 iOS14 推出后上线了一个创意组件功能,使用 Zenly 的小组件用户在手机桌面上就能看到好友的实时状态,当时 Zenly 也借助这一功能实现了一波增长,但目前来看出海厂商在利用小组件的并不多。
变现上,I am 和 Motivation 都采用了订阅的方式,而这两款产品的付费点设计也非常简单,主要就是解锁全部主题的“心灵鸡汤”、解锁全部的主题背景等。但即便是很低的内容成本、简单的商业化设计,用户也愿意去为了换来陪伴,1 月份分别在 I am 和 Motivation 上都消费了百万美金。
Motivation 的订阅特权
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款产品算是上线非常早的了,2014 年就已经上线。
下面来说一说情绪追踪类 App。相比于自我肯定类 App,情绪追踪 App 出现的时间更晚,几个相对头部的产品都是 2019 年左右的时候上线的。对情绪追踪类 App 来说,情绪追踪是核心功能,但除了记录每一天的情绪之外,这些 App 往往都会与其他的功能或玩法相结合。笔者主要测评了 4 款情绪追踪类的产品,分别是 Mood Balance、Breeze、Moodnotes、Alan Mind,下面主要从这几款产品核心的情绪追踪功能和它们融合的其他功能来做分析和对比,去看一看这几款产品在做产品时的思路是怎样的。
不管几款产品与其他的哪种功能相结合,核心都是让用户记录自己的情绪,并且在日积月累之后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从而对自己的情绪有更深刻的了解。而在情绪记录追踪这一功能的设计上,几款产品有共性也有特性。
首先几款产品的使用逻辑基本上是一致的,必不可少的元素有“用表情符号记录每天的心情”、“标记让自己出现了某种情绪的原因”以及“情绪日历”。只不过几款产品在 UI 设计、使用方式等方面还是会略有不同,下面先给大家按各个产品展示一下。
从上至下分别是 Moodnotes、Mood Balance、Breeze
即使功能上几款产品都很相似,但是也有产品在这几步的细节上有创新或是亮点。
比如在“标记情绪”步骤,Moodnotes 除了手动选择,还引入了类似 Itsme 的面部识别技术,App 可以通过扫描用户当前的面部来判断用户当前的情绪,比如当嘴角向下的时候会被判定为伤心,嘴角上扬的话会被判定为开心。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难以准确判断自己当前的情绪到底是怎样的,这个时候 Moodnotes 的这一功能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另外,Breeze 这款 App 还为产品设计了一个云朵的卡通形象,在选择当前情绪状态的阶段,这个形象会根据用户的情绪而发生变化,比如当用户选择开心的时候,云朵的旁边会出现彩虹,如果用户选择伤心,云朵的旁边则会出现一道闪电。之前我们在《从聊天工具到交友平台,这款打开率仅次于「Ins」的 App 是怎么转型的?》一文中也分析过,一款 App 为自己设计一个卡通形象是非常好的品牌宣传策略。
本文链接://www.dmpip.com//www.dmpip.com/showinfo-62-1601-0.html情绪健康App迅速增长,健康赛道还有哪些机会?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疯狂扩张之后,爱尔眼科的成功难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