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工信部的网站上又剧透了一批马上要发布的新车。
里头享界 S9 、宝宝巴士的极氪 Mix ,还有用上了新电池的小米 SU7 ,都是很有看头的新车。
但在一堆新势力里头,我感兴趣的却是这玩意。
大众的新车,ID.UNYX 与众。
单说设计、参数和配置,这台车其实没啥太大的亮点。因为它其实是西雅特 Cupra Tavascan 的换壳, which is 大众 ID.5 的换壳,也就是轿跑版本的 ID.4 。
所以,它就是个 ID.4 。
虽说车子本身没啥意思,但它背后( 物理 )可是有着不得了的大事。
大家注意看,这台车屁股上的厂牌名,不是咱们常见的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而是大众汽车。
意思就,它是大众自己在国内造的。
这就有点意思了。
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身边国外品牌的车型,无非就两种。一种是南北大众、南北丰田这些合资车;另一种是卖得贼贵的纯进口车,而且已经二三十年没变过了。
为啥突然间,大众就能自己在国内造车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来看看这个中文的大众汽车是个啥。
大伙可能不知道,除了一汽和上汽大众, 2017 年的时候,大众还和江淮成立过第三家合资公司:江淮大众。股权分配也是很常规的,各自 50% 。
成立的第二年,他们就推出了新品牌思皓和第一台车 EX20 。
看面相,这玩意主攻的明显是网约车的 ToB 市场。只可惜,因为价格太高、质量太差等原因,
丫没攻进去。。。
2020 年,因为一个巨大的政策变化,大众用 10 亿欧元收购了江淮 50% 的股份,顺便还把自己在江淮大众里头的持股比例增加到了 75 % ,对公司有了绝对的控制权。
顺便,还把江淮大众的名字改成了大众汽车( 安徽 )有限公司。
原先江淮大众的工厂,也被用来生产了西雅特 Cupra Tavascan 出口欧洲,后就搞出了开头那个 ID.UNYX 。
而这个巨大的政策变化,其实就是合资模式的放开。
这个合资模式,基本就是和咱们的汽车工业一起长大的。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咱们发现,虽说已经发展了 20 多年,但当时国内的汽车工业体系,跟日本、欧美相比还是有肉眼可见的差距。
与此同时,大部分家庭都还没有买车,对车企来说也都是白花花的商机。
所以,一边是咱们需要从先进体系里取经,另一边是海外车企想要进军国内市场,肯定直接就是一个亿拍即合。
1983 和 1984 年,北京吉普和上海大众先后成立。让当时还只有 -10 岁的差评君,第一次见到了吉普 213 和桑塔纳在大街上飞奔。
场面相当震撼。
之后几年,咱们非常熟悉的一汽大众、神龙汽车、五十铃等合资品牌开始扎堆出现,整出的车子,什么捷达、富康也是一个比一个经典。
向上滑动
到了 1994 年,眼看合资模式效果还不错,咱们就把它变成了白纸黑字的规定,并一路沿用到了 2018 年。
生产汽车...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 50% ,合资公司不得超过两家。——《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1994 )
而我们前头说的合资模式放开,其实就发生在 2018 年。
当时的发改委和商务部,一起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 )( 2018 年版 ) 》。
里头表示,实行了二十多年的合资模式会分成几个阶段,慢慢取消:
2018 年后,生产特种车辆和新能源车的企业能不受股权限制;2020 年后,做公交、大巴这种商用车可以不受限制;2022 年开始,所有乘用车限制解除,谁想来造都可以!
直接就是一波版本的大更新。
车企们的动作也很快,除了牵头提到的大众以外,很多能叫得上名字的车企也忙着搞起了去合资化的操作。
完全独资的特斯拉就不说了,华晨宝马在 2022 年就变成了宝马持股 75% ;2021 年成立的奥迪一汽新能源合资公司,里头大众和奥迪也持股了 60% ,对公司有控制权。
北京奔驰虽然还没有正式的动作,但一直有消息表示奔驰想在里头增持。
直接就是一波顺版本而行。
要说为啥实行了二十多年的合资政策现在突然就放开了,我想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它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了。
继续用下去,估计也是弊大于利。
大伙仔细想,合资模式有用的前提是国内的汽车工业刚起步,市场里也没啥竞争者的情况。
咱们学技术,人家分蛋糕,两头都不耽误。
到了现在,情况早已完全不同。国内的汽车工业体系已经成熟到只要钱够多,恒大都能攒出车的程度。竞争,也已经惨烈到车企天天倒闭的地步。
而从理想 Mega 的身上就能看出来,不管一个牌子以前混的咋样,现在只要一个产品决策做的不到位,可能直接就会顺风变逆风。
啥意思,生存的容错率贼低呗。
但合资模式大的问题,就是合资双方的话语权一样,导致决策速度非常慢。
毕竟持有的股权多少基本就等同于话语权的大小。五五开的股权占比,意见统一的时候还好,意见不一样的时候,听谁的就是个问题了。
差评君认识的一个在各种车企里呆过的工程师朋友是这么跟我说的:
大的战略规划,往往是中外博弈的结果。如果双方的利益不一致,没有一方可以拍板,终就是相互扯皮,决策效率变低,导致错过很多机会。
这一点从产品上看就相当明显。
合资品牌现在的主销车型,比如大众的 ID ,宝马的 i3 和丰田的验证码,基本都是几年前发布的老车型。
在国内新能源车型要么减配降价,要么增配换代了好几轮的时候,它们的产品却几乎没有变化。
曾经还有传言,说某品牌为了往车机里加个小小的功能,愣是层层汇报,反复纠结了好几年。
这谁顶得住?多只能靠降价促销,象征性的反击一下。
效果说实话,也真就一般。2.0 排量的马自达 3 价格都干到 10 万块钱以下了,也不见有多少人买单。
销量不行,盈利肯定更是捉急。所以这两年时不时就是这个合资品牌裁员啦,那个合资品牌停工啦,有些甚至都要退出国内市场了。
就感觉。。。也没啥合下去的必要了,干脆就把政策取消了。
不过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从每家车企对放开合资要求的态度上,其实能大概看出各家对未来的规划是啥样的。
按我的理解,直接果断放弃合资,自己单干的,不管是自主品牌还是外企,很可能说明之前的队友有点拖后腿了。
甭管往后会不会整出一些不那么保守的新花样,至少说明了这个牌子对未来是有想法的。
比如:______和_______。
大可以期待一下它们之后的新产品。
还在留恋合资模式的,说明其中的一方或者俩人,是需要依仗队友的优势——比如品牌认知、技术和地方政府对合资车企的补贴,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
比如:_____、______和_______。
依我看啊,大概率是走不长久的。
大伙儿细品一下可以填谁。
当然,作为把合资品牌打到退游的 “ 罪魁祸首 " ,合资政策的放开对于国内的众多新势力们来说,我觉得其实是继 ” 如何活下去 “ 以后的又一次大挑战。
毕竟车圈淘汰赛本身就已经足够残酷了,本来以为已经退赛的外企们,马上又要重振旗鼓,用更激进的策略杀回来了。
回到开头的大众 ID.UNYX ,你就说单看外观,这车哪有大众以前保守的样子,相当的帅气和年轻好吧。
要是再和 ID.3 一样,整个香到不行的售价,甚至说直接引进更激进的 Cupra Tavascan ,可能还真能从新势力的手里抢走一批,甚至一大批客户。
而且不出意外的话,未来这样的车型只会越来越多。
之前都说海外车企们在国内船大难掉头,现在人家掉过来了,新势力们,准备好接招了吗?
本文链接://www.dmpip.com//www.dmpip.com/showinfo-47-2999-0.html为啥我觉得 华晨宝马们要变成历史的眼泪了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