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探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时,“大国小农”这一独特现象尤为引人注目。据统计,全国2.3亿农户中,户均耕地面积不足10亩的占比高达九成,小农户数量占据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智慧农业的兴起,正悄然改变这一传统格局,现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农业业态。
新技术的涌入,无疑为“大国小农”带来了变革的契机。为此,我们专访了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研究院产业部部长、农业农村部华南智慧农业公共研发平台副主任毛亮,就智慧农业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
成本,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痛点。高昂的技术成本与小农户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尽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但智慧农业技术的落地成本依然较高,一套完整的智慧农业设备价格可达16.8万元,相当于农户八年的积蓄。
面对这一困境,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政策扶持,二是“大公司+农户”模式。政策的引领和支持为农户提供了购机补贴,而“大公司+农户”模式则通过企业提供技术和设备,农户专注于生产环节,实现了成本的降低。
然而,智慧农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种植对象、地理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技术难以快速复制和推广。毛亮指出,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步实现非机械化到机械化的过渡,首先提升前端的感知能力。
以广东省的传统优势产业荔枝为例,毛亮团队通过打造智慧果园项目,实现了生产端和流通端的双重改造。果园安装了植保无人车、智能户外气象站等设备,实现了对农作物生长环境和状态的精准监测。在流通端,智能分选分级和虫情识别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荔枝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尽管智慧农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人才短缺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一大挑战。毛亮强调,智慧农业是一个交叉学科,需要具备计算机、作物学、土壤肥料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目前,全国开设智慧农业专业的高等院校占比仅为1%,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毛亮创建了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智慧农业创新应用团队,积极推动校企合作,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他希望通过体系化的培养方式,解决学生对智慧农业专业的顾虑,为行业输送更多实战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在毛亮等“探索者”的努力下,智慧农业的落地应用正展现出更多可能性。农业不再是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智能化、数据化的现代产业。相信随着前沿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智慧农业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本文链接://www.dmpip.com//www.dmpip.com/showinfo-45-8497-0.html智慧农业站上风口,如何更“接地气”走进大众?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雷军发声,能否遏制AI合成技术滥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