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官,不仅是历史上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虽说腐败,却有其厚实的社会基础。要不,为什么能够历代延续呢。而且历史上,有人曾不仅积极进行跑官实践,还对这种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括,提出了很值得人们深思的观点的。这个人就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
韩愈20岁左右就参加科举考试,但时运不济,连续三次都名落孙山。25岁时他参加了第四次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唐代的科举与明清等朝不同,中进士不能直接授予官职。还必须参加吏部的考试,这样他又考试了三次,然而都失败了。对于韩愈来说,连续的考试失败,他感到通过考试获取官职路子行不通了,因此他不想再考了,考试让他付出的心血太多太多,这条路太苦了。经过思考他又选择了另一条路――跑官。首先,他连连向当时的执政大臣三位宰相上书,展示自己的才能,发表政见,但毫无效果。于是他又求其次,投奔地方军事集团。然而又选择不当,先后投奔两个地方军阀当幕僚。但两次都未真正展示自己的才能其幕主就死了。此时韩愈真是靠山山倒,靠水水干啊。
万般无奈,韩愈又回到了京城,经过深入思考,他重新实施跑官的策略。这一次他选中了京兆尹李实。按照老办法,他先给李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在京城已经待了15年了,所见的公卿大臣不可胜数,但他们都是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平庸人,没有一个能够与您相比,忠于皇上,忧国为民的。今年天气大旱,一百多天没有下雨,种子下不了地,田野寸草不生,可是,京城盗贼不起,谷价不涨,百姓家家户户都受到您的关怀。而那些一贯为非作歹的奸狡之徒,也都丧魂落魄、销声匿迹。如果不是您亲自处理镇服,宣示天子的恩德,怎么会有这样好的形势呢。我从青少年时代便读圣贤之书,颂圣贤之事,凡见到您这样忠于君孝于亲的人,总是从内心十分敬慕,更何况亲逢阁下您这样的人,我怎么能不渴望侍奉在您的身边以报效我的忠心呢。
这封信,李实看到了,当时李怎么想的,我们无法知道。但从此后,韩愈确实经过李实的帮助当上京官,后又做了监察局御史。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李实是不是如韩所说的那样。据史书记载,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关中地区大旱,赤地千里,此事连皇帝也深感不安。而身为京兆尹的李实则不顾百姓疾苦,竟当着皇帝的面讲:今年虽然旱了点,但庄稼长得还好,收成是没有问题的。这样本来应当减免的赋税也不再减免。对此,官民都言其奸。以韩愈的见识,能不知道吗。不是的。在他当了监察御史后,立即上书唐德宗,反映了关中地区的旱灾情况,实际上不点名的告了李的状。
韩从阿谀奉承到告李的状,前后时间不过半年。有人认为韩愈做人有些问题。对此韩愈自有一番理论,他认为为了能够当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以急不择人,急不择路,不用管对方是正是邪,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并总结成一种叫上下相须的理论,他说:布衣之士,出身低微,不借王公贵族,是实现不了自己的志向的;王公贵族,功业显著,不靠布衣之士,他们的名声也传播不出去。因此,王公贵族与布衣之士应互相帮助、互相利用,这样才能各得其所。韩愈正是以这种理论为他到处摇尾乞怜的跑官,寻求一种心理平衡。
后世跑官的人,既写不出韩愈那样的文章,也想不出韩那种平衡心理的理论。他们更直接、更露骨:我给你钱,你给官,钱权交易,两厢情愿。在这种情况下,更可以急不择人,也可以急不择路了。
本文链接://www.dmpip.com//www.dmpip.com/showinfo-32-3325-0.html【靠山山倒】靠山山倒靠水水干 大文豪韩愈“跑官”历程坎坷真相还有哪些?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