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能听取臣下意见的明君都能善始善终,而那些只喜欢臣下对自己阿谀奉承的昏君均不得善终。秦二世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一听到民间有人造反就不高兴,如果有人说:“那只是普通盗贼,地方官吏全力追捕,已将盗贼全部抓获,这些小贼小盗不足为忧”,他就很高兴。结果“遍地皆反者,内有叛臣”,秦二世还不知道。秦二世被叛臣所逼,临自杀前问身边唯一的宦者:“公何不早告我,乃至于此!”宦者回答说:“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早言,皆已诛,安得至今!”
君子要纳谏,在用人方面不可不用敢提意见的诤臣。孔子认为,诤臣的有无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曾子全书·仲尼闲居篇》记载了孔子论述诤臣、诤友、诤子的一段话:曾子曰:“敢问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矣!是何言矣!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弗诤于父,臣不可以弗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事实上,历史上出现的所有明君身边都有一批诤臣。刘邦有樊哙、张良、周昌、叔孙通等敢提意见的大臣。刘邦占领咸阳(今西安)后,曾想住在秦始皇的皇宫里面,把秦朝的财宝妇女据为己有。樊哙及时制止了他,樊哙说:“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张良也说:“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开明的刘邦接受了樊哙和张良的意见,马上还军霸上。刘邦晚年宠爱戚姬,戚姬生赵王如意。刘邦觉得太子仁弱,而赵王很像自己,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周昌、叔孙通、张良等大臣先后多次进谏,后来张良又建议吕后请出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位老先生出山辅佐太子,才使刘邦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诤臣也不少。如魏征、虞世南、马周等,尤其是魏征,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诤臣。《资治通鉴》记载:“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李世民曾经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自古明君不仅纳谏,而且鼓励大臣进谏。如汉文帝曾多次下诏命诸侯公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重用诤臣张释之、申屠嘉等人。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为鼓励臣下进谏,曾立下誓言不因臣下与自己意见相左而置人于死地,并将此誓言纳于太庙,传及子孙。
谋杀高澄的幕后主使人究竟是谁,目前也没有定论。如果兰京的确有人指使的话,我经过多方面分析,认为只有高洋的嫌疑最大。
以前我总愿意把他们兄弟的关系往温情一点的地方想,不过站在高洋的角度来分析,他很有理由杀掉高澄,也很有把握杀掉高澄。既然动机和条件都有了,作为高洋这个既忍且狠,从小就知道“乱者当斩”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动手呢?
下面逐条分析高洋的策谋和心路历程。
一 早期钻营
高洋的童年,是非常憋屈的,痛苦的童年,人人都有目共睹。当然,在这个大家庭里,一个人要想活得好,活得滋润,不被人欺负,那就必须有靠山。高洋的靠山是谁?我想,首先,他的父亲和母亲可以排除。
高欢除了偶尔的赞扬之外,平日里只是习惯性轻视这个儿子,没有寄予任何希望。天平二年,在高澄“偷车”败露,高欢大怒之下想要将高澄废黜的时候,所想到的新一任世子人选不是排行第二的嫡次子高洋,而是非嫡非长的高浟。高洋当时九岁,高浟才几个月大,这么明显的偏心,足以刺激到性情内向,敏感异常的高洋了。多年之后,高洋跑去高浟家里亲手杀掉彭城太妃大尔朱,所说的话也正是在翻旧账,“忆汝辱我母婿时,向何由可耐?”
至于娄妃,所生的其他五个儿子里,有三个美貌的(高澄、高淯、高湛),有一个孝顺的(高演),最小的儿子高济年幼不计,唯独高洋从小丑陋,性情又是最不讨喜的。娄妃也明显很不喜欢这个儿子。不喜欢也就算了,后来干脆在大臣面前数落高洋,先是骂他不如父兄,算个什么东西;后来又对大臣说,高洋既懦弱又没心机,相当皇帝肯定是被高德政这种小人撺掇的。高洋被母亲打击得几乎放弃篡位;而在位后期发狂后,也因为得罪了母亲,激动得想要烧死自己来谢罪。
可见,在父母这样的态度之下,高洋想要找个靠山,有多么困难了。
当然,他也可以选择第三个人,那就是他的亲兄长高澄。俩人年龄相近,共同患难过。也许在富贵之前,高澄对他还是不错的,这份比较温馨的儿时记忆,应该说让高洋自然而然地想要去亲近兄长,而不是其他那些庶出的弟弟,更不是高演等开裆裤还没脱下的小屁孩儿。
高澄自从偷车事件反败为胜之后,又主动出击,谋得在京城另立门户,掌握辅政大权的机会。从这一点看,高澄是个非常有政治眼光和策略的人,他很清楚,即使母亲早已失宠,只要自己在京城这边建立好自己的小班子,羽翼丰满,高欢就算再想废长立幼,也是办不到的事情了。
这一年高澄十五岁,高洋十岁。我认为,此时的高洋应该还没有成熟到为自己将来的仕途铺路的计划,所以,他找靠山的问题,应该往后推迟几年。
是什么促使高洋想要找高澄当自己的靠山呢?我觉得这个原因很简单——高澄是高氏幕府将来的话事人,被众星捧月。人人都向他献殷勤,得到他喜爱的人,都能混得如鱼得水。被高欢怀疑不是自己骨血的老三高浚,正是因为得了高澄的喜欢,才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负比他年长几岁的高洋,而高洋也只有老实爱欺负的份儿。
高洋在找高澄做靠山之前,不是没有努力过。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高洋在别人面前都很老实木讷,在高澄面前傻傻的,胆小怯懦的模样。唯独到了高欢面前,他才会展露自己的真实水平,譬如治乱丝事件,譬如城门口伏兵演习事件。我觉得,这可能有故意成分,他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同时不引起兄弟的警惕和嫉妒。然而他的努力还是失败了,他最后认清,高欢是无论如何,都没有让他当世子的打算。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了,那么他唯一通往成功的道路,就是抱紧高澄的大腿,跟着高澄水涨船高。事实证明,高洋这条路走对了,他获得了非常丰厚的回报。
天平二年(535年),九岁的高洋被封太原公,开府仪同三司,同时还担任了骠骑大将军。注意,这个职位以前是高澄的。
武定元年(543年),“高澄启解侍中,东魏主以其弟并州刺史太原公洋代之”,这一年高洋十七岁。可以判断,正是这一年,高洋随高澄进京,开始被高澄栽培扶植的。并州刺史一职,也是高澄曾经担任过的。
本文链接://www.dmpip.com//www.dmpip.com/showinfo-32-1625-0.html人不可无诤臣诤友诤子:为何明君身边诤臣多?你都知道哪些?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