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一定意义上就是“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尔的个人”。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有个性的人”,培养个体的自由个性的能力。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所谓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基于个体思想行为数据分析,精准把握个体差异化的需求和问题,采用符合个体个性特征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开展思想与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个体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个体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决策,对“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出要求。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现实可行的途径是在高校内部成立实验班、书院、荣誉学院等专门的培养拔尖人才的机构,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等。拔尖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更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感责任感。这就要求高校从教育理念、大数据技术应用以及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力,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6月28日,在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的重庆众思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大学毕业生在工位上工作。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明确个性化教育导向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同质化、标准化特征,教育者容易按照统一的、简单化的“模板”去塑造人,忽略了教育对象的独特性、自主性、差异性。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理念先行,增强个性化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独特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特点、情感体验、智能结构、意志品质、思维方式等。人的遗传素质中蕴涵着个体差异性,但人的个体差异性的发展则更多地取决于后天因素,尤其是教育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自由意志、人格尊严和需求差异,为不同个体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断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求。
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性是人的内在规定性,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一个本质特征或特性。培养和发挥自主性既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马克思认为,人是改造自然界、创造历史的主体。全面发展的个人应该是独立自主、自由自觉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个人。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对象,马克思哲学批判的方法与手段不同,但实现个体自主性是贯穿马克思哲学始终的价值旨归和终极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教育对象个体的主体性,引导其自主探索内在自我与外部世界,激发其向上向善向好向美的内驱力,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促进学生的社会化。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人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社会由个人组成,个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个性化不等于个人主义,而是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规律之下的个体的全面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平衡好个体的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遵循社会道德、法律法规基础上,实现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化发展的统一。
强化大数据技术应用,筑牢个性化教育技术基础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量化一切、万物皆数”的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资源,数据中蕴含新规律、孕育创新源,掌握了数据就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新兴数字技术、数据算法等可以精准掌握教育客体的特征,为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加强数据收集,为学生精准画像。建立大学生数据中心,整合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部门信息,详细记录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信息与数据,并保持实时更新,实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借助关联分析技术和算法技术,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和群体特征,并追踪记录学生个体的成长规律和个性化需求,以实现对每一个学生全面客观、多维立体的精准画像,准确把握教育对象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发展规律,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精准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进一步提高大数据素养。
基于数据分析,提升教育精准度。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教育对象在完成必修课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对象学情大数据分析,各种教育服务自动推送给教育对象,学生自我设计与课程体系相关的辅修课或辅修专题学习,作为对必修课的补充。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基于学生的性格特点、空闲时间、职业规划等,为他们的选课、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作出推荐。
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体验感。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规范化的教学资源供应链,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运用大数据进行个性化的理论课教学,综合运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思政课在线课程”“云班课”等教学新模式,满足教育对象个性化需求;综合应用VR、AR、MR技术和可穿戴设备,将教学内容数字化场景化,打造生动、沉浸、交互、趣味的学习方式,提升自主学习效能。
7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工作人员为参观者介绍工小匠AI数字质检员利用AI技术进行产品外观缺陷检测。新华社记者王翔摄
建立体系化导师队伍,引导个性化目标实现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由于每名辅导员除负责学生外,还要处理日常琐碎的行政事务,难以进行精细化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虽然人工智能在促进教学方式变革、教育生态创新,形成个性化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随之产生了“自主性弱化”“情感忽略”等风险。我们在强调人工智能优势的同时,更应注重价值观重塑和情感培养。因此,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构建“朋辈-学业-专业-产业”四维导师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业辅导、生涯规划、科研实训、创新创业等方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水平。
加强朋辈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朋辈年龄、思想、经历相近的优势,实施同侪助学帮教制度,发挥朋辈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引导作用。一是严把选拔关。公开招募思想品德与学业能力优秀的优秀本科生担任朋辈导师。二是明确工作职责,加强业务培训。朋辈导师的职责是协助辅导员开展党团和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履职能力。朋辈导师一般采用一对一预约咨询、工作坊、经验分享会等方式开展工作。三是完善激励与考核机制,激发工作积极性。工作能力突出的朋辈导师在评优评先、推荐免试研究生等方面优先予以考虑。
加强学业导师队伍建设。学业导师是指在本科生的素质提升、职业规划培养负有指导责任的专任教师,是推进“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重要力量。一是为所有一年级学生配备学业导师,指导学生确定较为明确的生涯发展目标。由于学业导师与学生交流互动频繁,交流范畴往往会突破学业问题,而延伸到人际交往、情感问题等各个方面,学业导师可以将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业指导过程中。二是建立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将学业导师工作列入教师岗位聘用考核和教师工作量的基本要求,实现学业导师从被动上岗到主动参与的意识转变。三是建立科学的学业导师工作考核与激励机制,实现师生从单主体分配到双主体互选的模式构建,构建师生成长创新共同体。四是加强学业导师与其他类型导师协同机制。
加强专业导师队伍建设。本科生专业导师是由教学、科研岗位上的骨干教师甚至是学术、学科带头人担任,通过开展研究性教学,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研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对学生的学术理想培育及学术道路选择担负指导责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创新能力、科研素养。引导专业导师将研究性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艰苦奋斗、钻研探索、爱国奉献、追求真理等精神品质。
加强产业导师队伍建设。产业导师是从高科技企业中遴选的,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较高的创新能力、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合作精神的企业高管、技术专家兼任。产业导师是推进科产教融合,融产入教,落实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产业导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产业导师思想引领职责,将思想引领摆在与创新能力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引导产业导师将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个性化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在创新实践中努力培养造就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创新能力突出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史”教研室主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本文链接://www.dmpip.com//www.dmpip.com/showinfo-30-2597-0.html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赜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
下一篇: 个体化时代的社区商业空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