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日前,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为年度主题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成功举行。本届论坛致力于打造全民共同参与的文化节日,引领社会公众共享全国文化建设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果。
2024年9月19日,嘉宾出席2024北京文化论坛开幕式。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与共同进步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累积,更是情感、信仰、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深刻体现。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不同的民族、国家在各自生存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文明因多样而交流,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消除隔阂、调解冲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推动了自身发展。例如,汉代使者张骞两度出使西域,打通了贯穿东西方的古丝绸之路,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双方间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延续千年之久,至今仍影响深远。作为历史上对外交流的活跃期,唐代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都城长安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文明景象。
文化传承:历史文化与发展道路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与记忆,并通过世代相传,构筑起民族认同的坚固基石。无论是春节的鞭炮声、中秋的团圆月,还是端午的龙舟竞渡、清明的祭祖扫墓,这些节日习俗与仪式活动,都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不仅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传承,关乎着民族的认同感、社会的凝聚力以及人类文明的延续发展。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的传承。传承中华文化,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以高质量、高水平为特征的新时代伟大实践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赋能:精神生活与产业发展
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作为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舆论阵地的争取、话语权的占有,包括民族精神、价值观的塑造产生深远影响,能够激发社会成员的奋斗精神、攻坚精神,促进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赋能作用。现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融合发展越来越深,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明显体现在“文化+”的赋能效应上,为经济活动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以文化力量推动经济发展,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成果共享,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活跃增量,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正推动文化领域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深度调整,视频直播、电子竞技、数字文博等新兴数字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发展。
2024年9月20日拍摄的“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平行论坛。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
随着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成为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当代,也属于子孙后代。文化遗产因时间、空间、形态、类型、内涵等方面的不同,所具备的“不可再造性”“唯一性”及其所具备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情感、生态等价值的多样性,要求对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要树立系统性保护思维,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构建科学的系统性保护制度体系,推进信息科技赋能行动,拓展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空间和能力。在做好系统保护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运用数字技术整合各类文化遗产资源,通过“科技+文化遗产” 对中华文明进行时代化、多元化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把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文化潮流:新兴业态与技术融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大力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建设文化强国与数字中国的共同立足点,也是激发中华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举措。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运用现代科技实现文化资源视觉化、量化分析、建立3D模型、动态环境制作等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元文化数据开发与利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溯源、可量化、可体验的技艺技能,并整合优秀文化资源数据,建立共建共享机制,让更多人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例如,《黑神话:悟空》以数字化技术搭建了一个神秘诡谲的东方神话世界,针对中国古建筑采集了大量高分辨率3D扫描数据,再导入虚幻引擎,不仅丰富了游戏的表现形式,也让国内外玩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助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百度大模型“文心一言”通过大量学习古代方志和家谱数据,助力海外华人圆寻根之梦。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关键所在,5G、云计算、VR、3D视觉传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迭出,为文化内容生产、表现方式和消费场景提供了广阔空间。
文化传播:影视制作与时代表达
影视作品不仅仅是娱乐产品,更是文化载体,是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与实践、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通过准确生动的数据、案例、故事等呈现出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尊重传播规律、艺术规律、市场规律,从真实的中国故事出发,深刻挖掘人性和时代背景,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关注中国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基本国情,创作出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中国品格、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影视精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以实示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多媒体方式推广开来,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将前沿科技融入影视创作之中,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为观众带来更加沉浸式的观剧体验,提升传播内容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稳走实文化强国之路,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本文链接://www.dmpip.com//www.dmpip.com/showinfo-30-15607-0.html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全面推进一切为了人民的改革
下一篇: 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