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 | 缪晓琴
“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曾举首戴目发出过这样的叩问与期许。时过境迁,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挑战。砥砺奋进的中国,要在强国之路、富民之路上行稳致远,不仅要勇于开拓,更要勤于思辨,为引领数字文明普惠可持续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科学无国界,技术却有壁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在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重要意义,引领中国人工智能科研与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期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
正是由于我国成为人工智能务实的“执牛耳者”,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协同共治,实现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并重,造福全人类的呼吁才越发掷地有声,反响也越发积极热烈。
推动人工智能向善,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始终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价值标准,必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中国一直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近年来,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思路逐渐清晰,与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正确义利观等“中国方案”相互契合,成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
满怀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全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深深期盼,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就指出,“中国愿在人工智能领域与各国共推发展、共护安全、共享成果”。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阐明中国愿同各国推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态度和主张,获得世界各国普遍欢迎。今年7月,在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经协商一致通过。
不久前圆满闭幕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特别同步举行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大会,正式发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宣言进一步明确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维护人工智能安全,构建人工智能的治理体系,加强社会参与和提升公众素养,提升生活品质与社会福祉。呼吁各方积极响应,携手行动,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
本届大会聚焦大模型、算力、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重点领域,集中展示了一批我国企业“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最新成果,展品数量超1500项。在展会现场,45款具身智能机器人、超100个大模型与观众直接互动交流,成为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明星”。
无论是会场内给予“风吹草低”的语言或图片提示,就能生成一段呼伦贝尔“大片”的快手“可灵”、商汤“Vimi”,聊天、拉花无所不会的COFE+无人咖啡亭,还是会场外取消固定停靠站的“智捷易行”无人驾驶巴士、“百米一人”“千人一钢”的中信泰富特钢“灯塔工厂”……广泛融入应用场景的国产人工智能产品,不断涌现出新一批“网红”,逐鹿焦点已从过去天马行空的新奇创意,转向切实提升用户日常体验的落地诚意。
据统计,本次大会不仅参观人数、展览面积、参展企业数量等再创历史新高,意向采购金额也有望达到150亿元。纷至沓来的全球领军人物、展商、团组,用高谈雄辩的思想火花和络绎不绝的采购订单证明,志存高远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以守正创新的态度、开放自信的胸怀,将连接世界的大门越开越大。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如果说,以驱动机器为目的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四肢的延伸,以网络互联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是人类五官的延伸,那么以人工智能为先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则在更高层次掀起了拓展人类大脑认知与思考能力的智能革命,必将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风,起于青萍之末。从当前技术路线来看,真实世界里的生成式大模型人工智能,仍基于神经网络这一经典算法,还必须依赖大量数据用于训练和优化,使言行举止能够“讨好”人类;就实际表现而言,目前的人工智能尚不具备独立意识,同时缺乏自主发现新知识的能力,难以走出已有经验的局限和“试错”的桎梏。
飙,怒于土囊之口。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宽和仿真水平的提升,丰富应用场景与商业化闭环的加速形成,人工智能终将走过“奇点”,导致人类现有的一些重复性、机械式的工作被自动化和智能化所取代。因此,其带来的影响广度深度也会远超之前的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而当下的业界,对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的投入远远落后于算力提升,更缺乏统一规范与监督,进行跨国界合作与规范性治理显得尤为迫切。
其实,人工智能从呱呱坠地的一刻起,就引发了科技界的喜忧参半。一方面,它可以释放巨大的技术红利,如大幅度提高各行业生产效率,能够细致探索人类无法企及的领域。另一方面,它也衍生出超越传统法制框架的安全问题,如让虚假信息炮制传播的成本更低廉,对数据隐私和敏感信息构成新的威胁。
汽车发明后,正是因为制定了交通法规,人、车才会各行其道,有效地提升了道路安全与交通运行效率,而与之配套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也让司机的生命安全得到了比驾驭马匹更好的保护。从而,机动车已取代马车,广泛便捷地为所有人使用。
对于一项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创新,片面地放任或遏制都是不明智的。唯有通力合作建立统一监管体系,才能全面保障各方权益“成其久远”;唯有与时俱进研发增进安全性的配套措施,让全球各国不因恐惧抑或傲慢而止步于“数字鸿沟”之前,才是确保新技术被人类正当有序使用的“美美与共”之举。
“中国方案”如何让人工智能为人类创造更多价值,而非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围绕参与人工智能治理,《上海宣言》提出“共同打击窃取、篡改、泄露和非法收集利用个人信息的行为”,以及鼓励国际组织、企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元主体积极发挥与自身角色相匹配的作用。
聚焦科技成果公平分配,《上海宣言》提出建立合作平台,促进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推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公平分配,避免技术壁垒,共同提升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
在人工智能大会“加速‘人工智能+’构筑新质生产力”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研究报告也首次面世,提出将人工智能安全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理念。
一位与会专家表示,人工智能安全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其治理离不开全球各国政府、机构的共识与努力,推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及国际合作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
“一边抓发展,一边抓治理”,中国对人工智能产业采取“小切口”的立法策略,实施相对包容审慎的治理方式。在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征途上,上海率先探路、勇挑大梁。目前,人工智能产业作为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已形成从软件模型到智能终端、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规模约25万人,占全国三分之一。
去年3月,上海浦东新区颁布了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地方性法规,为企业打造 “产品能上路”,“场景能验证”的创新应用环境。近年来,在夯实法律保障方面,上海不仅诞生了国内首个地方人工智能五年规划、国内首个算法创新行动计划,还实施国内首部人工智能省级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探索构建体系化治理框架,统筹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努力培育人工智能高水平“上海标准”,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不断贡献“上海经验”。
“热带雨林”式的优质产业发展生态是“AI向善”的基石。在已经连续7年参与承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徐汇滨江,创建上海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生态集聚区的同时,也正在此积极打造“西岸大模型科创街区”。全国首个、上海唯一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挂牌仅9个多月,就集聚了80余家大模型企业。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引下,成为徐汇区“AI善治”的保障。以大模型为圆心,人工智能技术正“涓滴”到能源、金融、旅游、教育等“千行百业”,服务于经济、生活和治理数字化转型中,实现全场景赋能。
发展与安全作为人工智能治理的一体两翼,如何平衡推进?近年来,上海始终坚持把安全治理放在重要位置,深刻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特点,深入研判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不断加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本次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实验室”揭牌成立,将构建“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治理模式,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治理“上海实践”。
从梦想的种子到丰饶的原野,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一望无际。《上海宣言》中的许多倡议之所以切实可行,是因为它源自“中国经验”。倡导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治理体系,持续彰显着中国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担当。
本文链接://www.dmpip.com//www.dmpip.com/showinfo-28-9678-0.html携手向善的“中国方案”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引领区建设三年成效显著 浦东改革试点“苗圃变森林”
下一篇: 优化服务流程 提升办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