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三个维度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市文旅部门负责人,对此如何理解?
方世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文化软实力建设是领先战略、高阶竞争,对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具有“加速器”作用。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托付上海的重要战略指向和鲜明实践方向。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
一是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上海作为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更需要我们坚持以弘扬城市精神品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贡献。
二是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内在条件。增强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有利于全面提升上海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从“建设”到“建成”的跨越,更需要我们在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的同时,充分发挥文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作用,进一步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抢抓“势头”,让文化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策源的内在驱动、高端产业引领的重要领域、开放枢纽门户的核心引力。
三是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上海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文化对话、合作与竞争的底气所在。从全球发展大背景看,大国关系越来越体现为软实力的较量,越来越体现为中心城市软实力的比拼。 下转 5版(上接第1版)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我们发挥好上海作为文化建设高地、中华文明展示窗口的重要作用,强化国际传播叙事能力,通过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努力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积极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强化“以物论史”“以史增信”
记者:去年暑期,上海博物馆推出的“何以中国”系列第二展成为现象级大展,也让我们见识到6000多年前的古代上海。上海更是党的诞生地,革命文物资源数量众多。作为文物部门负责人,对传承城市文脉、赓续红色血脉,有哪些考虑?
方世忠:“何以中国”是上海重磅打造的文物考古大展系列品牌,旨在联合全国文博界,通过考古实证,更好探究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上海不仅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面,她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60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到1000多年前的青龙古港,再到150多年前的长江口二号古船,以及近现代3200余处代表性建筑,延续着城市数千年文明的发展脉络,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构成。上海更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612处红色资源和2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见证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与发展,浓缩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特别强调,要注重传承城市文脉,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践行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红色资源,是上海文化人无上光荣的重要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下一步,我们要坚持以物论史、以史增信,重点做好两篇文章:
一是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作为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始终是上海文化的鲜明底色,是上海文化的根和魂,也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和江南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更加凸显红色文化,大力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文艺创作工程、文博展示工程,办好“中共中央在上海”革命文物展,推出“红馆铸魂”大思政课,引导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二是着力推进文明探源。我们要加强文物考古阐释、工业遗产利用和非遗活化传承,深入开展崧泽、福泉山、青龙镇等遗址发掘研究,高水平推进国家水下考古重大项目——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和文物保护,用考古实证6000多年的上海地域文明,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城市文化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
把“诗与远方”送到群众身边
记者:上海是一座人民城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按照总书记要求,上海将如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方世忠:上海已经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人民的文化需求已经从“有没有”“缺不缺”升级为“好不好”“精不精”,呈现出品质化、多元化、个性化等新特点。我们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把最好资源留给人民,以优质供给服务人民,在增强均衡性和便利性上下功夫,加快建成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把“诗与远方”的美好生活送到群众身边。特别在三个方面下更大功夫:
一是做优城市美育。深入实施“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扩容升级上海市民文化节、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社会大美育课堂,并结合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打造更多家门口“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让高品质文化服务更加触手可及,推动整座城市向心而生、与美同行。
二是打造文艺精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厚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推出更多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质的精品佳作,深度打造“何以中国”“对话世界”“何谓海派”等文博美术大展系列,打响凸显温暖现实主义的沪产电视剧品牌,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滋养人、鼓舞人、激励人。
三是文旅深度融合。突出上海“都市型、综合性、国际化”特色,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创新将更多都市资源转化为文旅资源,持续打响“一江一河游览”“建筑可阅读”“演艺大世界”“海派城市考古”等都市文旅IP,不断打造“观文博、看美展、赏好剧、听歌会、来海考”都市旅游品质首选,让在者舒心、来者倾心、未来者动心。
参与全球文化对话合作与竞争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之相对应,也需要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在这方面,上海如何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方世忠:上海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这必然要求我们自觉置身全球城市坐标系中,树立起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强化比学赶超、追求卓越的价值追求,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文化对话、合作与竞争。我们认为,还需要着重在四个方面集中发力:
一是建成一批城市文化地标。我们需要对标世界一流,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之新,高水平推进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工业博物馆、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上海大歌剧院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成一批具有世界美誉度、展示中华文化的城市地标。
二是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集群。我们需要主动融入双循环、拥抱新人群、抢占新赛道,加快建设“两中心、两之都、两高地”,将制度创新、资源集聚、内容创制、生态构建作为重要发力点和突破口,全力提升上海在影视创制、艺术品交易、演艺、电竞、网络视听、文旅元宇宙等产业新赛道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是打造国际节展品牌矩阵。我们需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迭代升级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上海旅游节、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等标杆活动,打造更多具有原创引领性、品牌标识度和世界影响力的“上海平台”“上海时间”“上海地标”,推动海内外首演首展和名家名团向上海汇聚。
四是构建文明交流互鉴平台。我们需要放大“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独特价值,实施沪产影视剧、视听节目、动漫游戏、舞台艺术、文博展览、文创精品等“出海战略”,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高水平办好“世界考古论坛·上海”,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全方位提升国际传播叙事能力,不仅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要让世界看到中国。(解放日报
本文链接://www.dmpip.com//www.dmpip.com/showinfo-28-6088-0.html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