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消失了?用“圈养”换安全是一种懒惰是真的还是假的?-28资讯网——每日最新资讯28at.com - 天津谷骐科技有限公司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期,中小学生课间十分钟被严管的话题引发热议,“新华视点”记者近期在一些地方调查发现,部分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除喝水和上厕所外,不能走出教室活动,甚至不能随意离开座位。(据11月1日新华社)
如果不是社交平台上形成了讨论,很多80后、90后可能都不知道,现在很多孩子连课间10分钟都没有了。不少学校都要求孩子小课间不能去操场玩耍,只能上厕所或在走廊内安静地活动,有些学校甚至连上厕所都要求排队,学校有规定,有些老师还给规定“加码”,想尽办法让孩子安静不动,美其名曰“文明休息”。
长春市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学生课间在操场跳绳(图源:新华社)
这种规定显然是不合常理、不可思议的,将成长期的少年儿童关在教室里,不允许他们在课间活动期间自由活动,这有违孩子的天性,也不符合教育规律。孩子们本来就是爱玩爱跳爱跑的,他们需要接触大自然,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正如童谣里唱的:“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如果一直被关在教室里,童年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孩子们还会拥有像春天一般生机勃勃的回忆吗?
限制孩子出教室,不让孩子跑跳玩闹,很多学校都有各种理由和苦衷。而最常见的理由就是,怕孩子玩得太野,不小心发生意外事故或受伤,万一家长投诉或起诉,学校就会吃不了兜着走。所以,为了降低管理上的风险,干脆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直接让孩子的课间“静止”,说白了就是,大人不敢承担责任,后果就让孩子背锅。
“课间10分钟”经过科学论证和长期的时间检验,是保障孩子张弛有度、劳逸结合的重要制度,也是现在很多孩子在学校为数不多的,可以跟同学一起聊天玩耍的时间。连续学习了40多分钟,孩子们也的确需要休息一下,放松一会儿,从学业中抬起头,喘口气,选择自己的方式去恢复精力和活力,才能意气风发地投入下一堂课的学习中。
而且,课间不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看上去规避了很多显见的风险,但其实也滋生了不少潜在的隐患。长期压抑孩子好动的天性,不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导致他们对体育活动参与度过低,很容易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青少年群体的肥胖率、近视率增加,身体素质和抗压能力下降,沉迷于电子设备,对现实生活认知不足,也无法促进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建立,还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强迫性举动等精神健康问题。这些健康问题,虽然没有磕着碰着的伤疤看上去那么明显,但其实危害性更大,不良影响更为深远。相反,偶尔摔倒、受些小伤对孩子来说,不是什么天大的事,人生不就是在一次次摔倒和爬起中锻炼体魄和毅力,在磕磕绊绊中认知危险,接受挑战的吗?
所以,大人们别再拿保护孩子安全,当成对孩子课间进行“圈养”和“禁足”的理由,也别再因为自己的懒惰和怯懦,就剥夺了孩子童年应有的快乐。《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的要求非常明确,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既然有规定,主管部门就应该严格要求学校落实,打破表面上的“安静”,将课间十分钟的欢声笑语还给孩子。
至于大家最为关注的安全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增加安全指导等办法来保障,一些小的磕磕碰碰或者难以避免的意外,要厘清权责,提高容错率,不能让家长有“谁闹谁有理”的想法,要有权威可信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协调处理,以合理合法的机制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孩子的成长不能囿于课桌的方寸之间,不能总带着名为“保护”的枷锁,真正的关爱是尊重规律,保护天性,用切实的保护去托举孩子,让他们去广阔的天空自由飞翔。将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应该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识,也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付诸实践。
本文链接://www.dmpip.com//www.dmpip.com/showinfo-28-1550-0.html极目锐评|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消失了?用“圈养”换安全是一种懒惰是真的还是假的?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