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半导体面临人才不足,管理制度出海又有文化冲突,中国台湾清华半导体学院副院长赖志煌表示,实验室的成功往往来自跳脱框架、培养环境,不应封杀20%的成功机会。台大教授杨光磊更直言,台积电不缺人数,缺的是用人的方法,呼吁重新思考极度学历主义及Z世代用人之道。
“SEMICON Taiwan 2023国际半导体展”期间举办了“半导体研发大师座谈会”,这次座谈会邀请到旺宏电子总经理卢志远,清华大学半导体学院副院长赖志煌,前台积电技术长、阳明交大产学创新研究学院院长孙元成,台积电系统整合前瞻研发副总经理余振华,以及前台积电研发处长、现任台大兼任教授杨光磊。
其中有着“台积电研发六骑士”封号的3位:孙元成(前台积电技术长)、杨光磊(前台积电研发处长)、及余振华难得同台,但在人才管理上,也难得出现言语交锋,这群台湾半导体先锋对于如何吸引人才加入半导体,维持创新交换意见,以下为全纪录:
杨光磊:呼吁半导体业正视偏颇的用人思维
杨光磊直言产业花很多时间在谈怎么选人,要求学校要训练好的人才,但台积电只用台大、清华、交大、成大的学生。他表示,“台积电是一个正黄旗的用人模式,是极度学历主义的组织,当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处理所有的问题,教育是不可能改变的,因为学历代表了一切,成绩代表了一切。”
因此,他曾跟台积电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分享:台积电是中国台湾人才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可是台积电对中国台湾教育的贡献是负数。“因为我们用学历主义在驱动整个教育,用学历主义去筛选人,再好好的糟蹋他。”他说。
他因此想呼吁中国台湾企业要重新思考,人不是数字,是活生生的灵,如何让人变成万物之灵,中国台湾的产业才有机会。
他在会后还进一步解释到,他此番言论是试图站在年轻人的那一端,挑战企业偏颇的“人力资源”思维,用上一代一厢情愿的思维模式、必定会造成冲突、对于半导体产业的永续发展必定会有重大本质的伤害。
不过杨光磊表示,他想建议台积电:其实台积电并不缺人数,台积电缺的是怎么使用人的方法,应该想办法在这个环境里面,让下一代的人才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热情、充满了想要为这个社会及为这个公司贡献的心力,而不是要求加班,要求要努力,“这些事情用在X世代或婴儿潮OK,但Z世代的孩子完全不同。”
他建议,讲企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少做、少用点电及少用点人,让人只做重要的事情,不要做一点意义都没有的事情。
台积电系统整合前瞻研发副总经理余振华则表示,台湾半导体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非常讲究技能,就如台积电的ICIC企业文化(正直与诚信、承诺、创新、客户信任关系),必须在时间内达成目标,希望第一片芯片就成功,这些管理文化跟国外非常不一样,也是台积电成功的重要原因,但台积电也鼓励创新,但应该是有纪律的创新,要有意义的创新。
对于人才不足,他认为,摩尔定律并不是快要停止了,但会越来越挑战,但新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全新的赛局:新的材料及新的设备,坦白说其实是意味进入门坎也比较低,是台湾重新建立完全新产业链的一个机会,过去半导体制程都是找台湾台清交成等学校人才,但未来建立新供应链(后段制程)的需求一定会大幅成长,台湾还有很多好学校及国际学校可以培训人才,让关键人才跟设备条件促成。
对于杨光磊的呼吁,余振华则认为,他在台积电服务30年,公司越来越大,也快速在变化,过程当中或许有人不调节,但还没有到需要“被呼吁”的地步。
他表示,工厂生产同仁需要做很多很多的改善工作,研发的话要在两三年内推出产品,因为时间有限,做的改变也是有限的,但若是做研究,则要求又会不一样,不同位阶跟职务都有其不同的深度跟广度要求。
响应学历主义,他表示“不管是哪一个学校,你进来以后,都要靠你真正的表现,看你做出多少的改善,单位里面在乎的东西是价值,是给出多少的改善进步,我们的考绩是根据些,而不是看你是哪个学校毕业。”
赖志煌:成功来自被挑战后仍坚持!
摩尔定律不断被质疑是否还生效,靠的是研发创新续命,研发人才有哪些必要特质?
赖志煌则建议,现在学生过于喜欢念花俏的应用科学,他提醒半导体人应该要重视3件事:1.扎实的基础研究,2.遇到失败不要轻易放弃,3.建立抗压心理素质。这样即使研发之路一路失败比成功多,最终能将失败经验转换为成功的基石。
赖志煌表示,不论做什么研发,追求怎样的创新,基础研究都是最重要的,他发现有太多的物理是半导体业需要去挑战的,唯有基础能力扎实,才能做创新,但现在学生非常喜欢去学很花哨的应用科学。
他表示,多年来发现研发上最后真的有一点点小突破的地方,就是那个学生虽然被我挑战过几次,仍然继续坚持在那个题目上做下去的。
他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刚来报告,当马上就跟他说:你讲的这个是错的,你讲的这个什么地方是有问题的,十之八九学生被挑战过几次,就默默打退堂鼓,不会继续在那个题目上投入,只有少数的例子坚持自己的想法,觉得老师讲的有可能不一定对,仍继续做几遍后成功的。
“实验室中重要的创新往往都来自于跳脱原来的框架。”赖志煌表示,老师是因为本身的经验框架,判断这样的现象应该不会发生,这样的材料特质应该不会发生,但out of the box会看到新东西,但这要有勇气,因为绝大多数的学生事实上是没有勇气挑战教授或主管的,只要一被挑战就会觉得老师讲的就对,事情就结束了。
他建议,如果未来去跟老师或者将来的主管报告,在某些技术上的创新,尤其在刚开始的时候,若没有得到认同,不要太感到挫折,“十之八九你的老板是对的,但是你还有10%的可能性,那会是真正非常创新的技术。”他说。
卢志远:我很多成功来自偷偷做
卢志远也附和赖志煌表示,应该给年轻人空间,比方公司常会否决研发人员的创意,表示:这个好像不太实际,跟我们要做的事情没具体的关系。
“但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的成就有很多都是uder table(台面下)我自己偷偷做的,以前我都跟余振华(台积电研发副总)偷偷去做,做完以后才拿出来。”他笑着说。
卢志远表示,“老实说真的对不对或该怎么做,要看实验,经验大部分时候有帮助,但是有很多critical(关键的)的时候就是被经验害的,所以应该要开放空间,公司里面应该偷偷鼓励他们,老大们决定的是方向,怎么达成应该让技术人员或研发人员去做。”
不过,卢志远也提醒公司要有雅量包容失败,因为这种怪主意十之七八都是失败,都真的是鬼主意,可是不让员做,二至三成的成功机会就永远得不到,因为已经全部被封杀掉。所以在人才的培养,要给他们这样一个环境,只要不要伤害公司的大方向。
赖志煌也补充,半导体的材料跟制程研发是一条冗长的路,在这个冗长的阶段里面,看到的失败的例子会比看到成功的例子多非常的多,也就是说,十次的实验可能九次半都是失败,但关键是怎么样从失败的、不怎么美好的经验里面,走过门坎看到光明的一面,在心理素质的培养更是非常不容易的。
博士没人念?人才危机成产业危机
半导体产业持续发展,也面临缺人才的课题,尤其是博士高等研发人才。赖志煌表示,2008年中国台湾清华材料研究所要收40~50位的博士班学生,当时超过150个学生来报考,最后收了40~50个学生,但2023年政府给清华材料系的名额只有20位,实际上真正来报考的40位,最后选了20位。
但这里面有很大隐忧:2008年的时候,清华材料系可以提供一年50个材料博士给业界,2023年“台青交成”4个学校的材料研究所博士毕业生一年不到50位,单台积电一年需要的博士就超过该数字,因此可以很清楚的了解人才不足的产业隐忧,换而言之,现在也是30年来念博士班最好的机会,因为竞争也最少。
赖志煌回想在斯坦福读书的时候,第一次进无尘室时有很大的震撼,因为里面大部分的学生只有华裔跟印度裔,白人不愿意进无尘室,因为他们认为没前途,这也可以理解为何今天美国的半导体没办法继续前进,因为缺人才,但中国台湾少子化问题严重,这样的状况未来也很可能发生在中台湾,产官学应该想办法让最好的学生继续留在这个产业。
另外,他认为产业界也有责任,博士班为何现在很少人来考?因为企业对硕士毕业生给很好的薪资方案,鼓励他们尽快就业,也就是说,学校要跟产业共同来培养人才,才有双赢。
卢志远则认为,研发经验要怎么传承关键在人,有人才能传承,现在学校博士班的学生也找不到,大家都不念,教授也跑了,很多陆续退休,断层就出现,如果这个样子下去真的会不行。
补足人才断层教授/博士加薪15%
对此,卢志远给出的具体建议是,政府要有新五年计划,每年给教授加薪15%,5年就是薪资翻一倍,“我们哪有穷到这个地步?少盖一条轻轨就好了。”
要把教授稳住,余志远表示,现在新加坡教授数量是中国台湾的4倍,是中国香港的3倍,即使中国台湾教授薪资翻倍,跟中国香港或新加坡比还是有落差,另外博士也要加薪。
其次教授不够多,其实很多企业内研发员工都很强,都是至少助理或副教授等级,光是台积电研发中心就号称有8000人,老实说其中可以做助教授副教授级的人,里面至少有3000人。旺宏1000多研发人员里面至少1/3的人具备资格,只是现在这些人去做研发,因为研发拿到的资源比教授还多,应该要叫这类人多和学生联系,定期在学校开读书会,跟学生一起学习。
卢志远观察,现在企业的研究人员不太看太高远的论文,因为忙得都没有时间看,现在读书会可以跟学生一起看论文做讨论,由企业界研发人才做队长或教练,就可以加非常多的教授能量,同时不只是半导体学院,理工甚至文法学院都可以互动,因为将来需要这些多元化的人才。
因人口衰退不可逆,卢志远也建议半导体人才不足可以鼓励移民,他表示听说NVIDIA有40%的工程是印度籍,但旺宏外籍员工很少才4%,不过中国台湾教育政策很奇怪,来台念书的外籍学生毕业后又强制叫他们回家,这样本末颠倒,应该好好协调一下,把别国的人才转换为我们的。
创新DNA半导体研发传承基石
培养新世代人才上,半导体也必须与时俱进,目前在多所大学任教职的杨光磊表示,他培养人才时发现学生其实有很多很多的问题,藉由聊天的过程当中帮他们把疑惑解开,就能让学生如潜龙一样最后可以飞起来,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他的目标就是培养比他自己更厉害的人,做到他可以马上离开,下面的人马上可以接着上台。
杨光磊表示,美国伯克利大学是嬉皮士文化的起源地,学校最主要的精神是挑战所有的事务,里面有一个很根本的创新DNA:“明天的我要革我今天的命”。但因为人都习惯在舒适圈内,所以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是很难的。
他引述《7个习惯》这本书中提到,我们往往做一件事,注重把事情做完,注重结果Production result(产生结果),但有没有办法在过程中训练人?这是Production capability,如何让这些人在未来研发时,将这些过程经验变成他自己的一部份,这样的话未来“产出结果”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孙元成则分享,研发元件或制程的工程师,可以跟三类人当好朋友,第一类是学物理原理的,可以做模拟;第二类是材料专家;第三类是失败分析(Failure Analysis)或再制人员,可以协助研发人员分析哪里出问题,甚至是跟客户设计团队一起探讨,就能解决问题。
Z世代如何招募管理?半导体新课题
中国台湾的半导体过去成功,靠的是高纪律及打拼文化,但为何越来越少人才投入半导体?
杨光磊分享,现在的学生成长过程是活在网络跟手机的年代,跟过去Y或X世代很不同,但半导体产业还是用旧的模式运作,要员工努力及勤能补拙,甚至于奴性文化倡议加班,他花很多时间了解新世代年轻人想什么,研究如何驱动年轻人投入半导体,关键是帮他们找到动机。
杨光磊表示,同理心是了解新世代很重要的概念,他回想在台积电退休前夕最后两年,每周都花时间跟同仁面谈,那个时候研发组织里面每一个礼拜都至少有一位员工来分享:拿到博士,到台积电做的是高中生就可以做的事情,谈的时候通常是痛哭流涕,甚至邮箱常会收到员工求救信。
杨光磊表示,如果把会下金蛋的鹅肚子剖开,拿出金蛋,是让员工产生贡献最快的方法,但从此以后,员工再没有办法产出,企业老叫员工做狗屁倒灶的事情,员工就再也没有能量,未来能力只能发挥到一定程度而已。
杨光磊表示,年轻人会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不只是选择有钱的公司,他相信更会选择对自己生命有价值的公司。
编辑:芯智讯-浪客剑 来源:经济日报
国内首款7nm车规级芯片成功上车,性能接近骁龙8155!今年出货目标100万片!
华为强势回归,高通却成了最大输家?
联发科天玑9300成功流片:台积电3nm制程,预计2024年量产!
芯联芯:严正声明!
华为反对!诺基亚要求终止!东方材料21亿收购案或将失败
蒋尚义:大陆做半导体的方式要检讨!华为是台积电CoWoS首个客户!
只要供应能跟上,华为Mate 60系列销量有望突破2000万部
英特尔展示全新处理器:1TB/s硅光互连!8核528线程!
荷兰新规今日生效!ASML:年底前仍可向中国出口高端DUV光刻机!
半年亏损5.45亿元,研发人员减少225人!寒武纪:与英伟达相比存在竞争劣势!
华为上半年净利暴涨218%!得益于出售荣耀和超聚变的尾款支付及股权投资收益?
谷歌推出第五代TPU:训练性能提高2倍,推理性能提升2.5倍,成本降低50%!
行业交流、合作请加微信:icsmart01
芯智讯官方交流群:221807116
本文链接://www.dmpip.com//www.dmpip.com/showinfo-27-9639-0.html台积电对中国台湾教育的贡献是负数?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美越升级战略伙伴关系:半导体/AI/稀土等领域成合作重点!
下一篇: 黄仁勋三天套现近43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