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乘用车、多用途汽车(MPV)或是其他形式的载具,朝第三生活空间的大方向迈进已经是不变的趋势。在此情况下,智能座舱对于使用者来说是体验升级的机会,对于车厂与供应链来说,则是车体设计与成本控制的挑战。
智能座舱的演进可以大致分为电子座舱、智能助理、人机共驾、第三生活空间等四大阶段。而每一个阶段代表的都是愈来愈多的电子产品或芯片进到车舱之内。其中,在第三生活空间阶段,基于信息融合、互连,以及由外向内的视觉感知发展,芯片与传感器成为重中之重。
根据车辆中心(ARTC)所提供的数据,SoC基于中央处理器基础,将不同功能的芯片整合于单一芯片之上,使其在不增加功耗的状况下提升运算效能,达到多工任务控制的效果。
随着车辆自动化等级提升与智能座舱发展,车辆搭载传感器数量与待处理信息进一步增多,加上电子电气架构(EEA)域控制器集中化发展,未来自驾芯片将与智能座舱主控芯片进一步整合,借以提升运算效率并降低成本,带动车用控制芯片朝向运算力更高的SoC转型发展。
Garmin亚洲区汽车事业群总经理沈致玮也在2023年国际半导体展(SEMICON Taiwan 2023)微机电暨传感器论坛时分享,Garmin在CES 2023发表的Unified Cabin Experience无疑是里程碑。有别于现行大多数智能座舱解决方案需要至少2颗SoC才能完整地运行整体系统,Garmin所展出的解决方案则只需1颗。虽然从数量来看,只是数字的改变,但这一小步却是智能车产业的一大步。
沈致玮表示,在汽车供应链每个等级的分界不再明显的时候,「OEM try to manage everything」,因为用了多少颗芯片、用了哪些零组件,对于整车的成本都有极大的影响。再加上随着电动车、未来车的出现,Tier 1的角色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Tier 0.5,这凸显出不仅座舱的陈设与功能在改变,产业的样貌也在转变。
同样的SoC在不同的Tier 1手上,能够发挥的效果、以及做出来的成品都不尽相同之外,成本也会因此出现差距,而这就是考验每个供应商功力虚实的时候。智能座舱虽然是目前汽车科技产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领域,许多业者都在全速推进中,但是每一个成果的发展,对于供应链或是车厂来说都不容易。
除了SoC之外,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传感器也是牵动整车成本的关键,尤其随着智能化的提升,一辆车所需要的传感器绝非1~2种即可应付,不同的应用场景,都需要有对应等级与功能的传感器。
这样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在擡头显示器(HUD)。沈致玮认为,HUD已经发展多年,但是一直未能有效地打开市场,最大的原因除了成本之外,体积过于庞大也使得车厂在设计产品时颇受阻碍。正因如此,愈来愈多业者朝C-HUD、W-HUD、AR-HUD等方向发展,但各厂都还在寻找不同机会。而Garmin也选择回归老战场,玩出汽车导航新花样。
沈致玮指出,AR导航(AR Navigation)是Garmin内部已经开发接近2年的产品,一样只用了1颗SoC即可运作,其中还需要结合镜头将外部的景象搜集回来,同时再做数据与影像的处理,充分展现传感器融合的重要性。事实上,和泰车旗下车美仕在2023年台湾国际智能移动展发表的进化版Toyota Drive+ Link 3.0智能车载系统中的AR导航,就是出自Garmin之手。
本文链接://www.dmpip.com//www.dmpip.com/showinfo-27-8380-0.html智能座舱趋势重塑产业话语权 成本控管成供应链挑战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FCNT手机不再 硬件部门让渡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