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强”,一个大家都唯恐避之不及的名字。实际上生活在人家里的蟑螂只有约 40 种,不到已知蟑螂种类的百分之一,成功入侵全球的更是只有三种: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东方蜚蠊,连《圣斗士》主角团都凑不齐。
德国小蠊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蟑螂,分布遍及全球。但很奇怪的是,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它的野生种群,所有德国小蠊都和人类住在一块。这个不受欢迎邻居的来源一直是个谜。直到今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PNAS)的一项研究,帮我们了解了“小强”的神秘家史。
“小强”走遍天下
研究人员对六大洲的德国小蠊标本基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的祖先是亚洲姬蠊 Blattella asahinai ,来自孟加拉湾(印度东部、缅甸及其附近岛屿)。所以说德国小蠊的老家根本就不是德国!
德国小蠊的最早记载见于 18 世纪的七年战争中,俄国人将其称为“普鲁士蟑螂”,德国人则称为“俄国蟑螂”,相互较劲了,可以说是。
德国小蠊
亚洲姬蠊长得很像德国小蠊,但它会飞,只在野外吃点腐败植物和虫卵,对人危害不大,甚至可能有益。它是怎么“黑化”走上国际虫害之路的呢?大约 2100 年前,印度和缅甸已有发达的文明,接近人生活的亚洲姬蠊,逐渐演化出适宜室内生活的特性,也就是德国小蠊的太老祖。
携带卵鞘的成年雌性亚洲蟑螂。摄影:RW Baldwin
德国小蠊的第一次向外扩张,发生在约 1200 年前。
与中东的倭马亚(Umayyad)王朝或阿拔斯帝国(Abbasid Caliphates)频繁向东进行商业、军事活动的时间相符。西边的人往东来,带来的“回礼”就是蟑螂的西扩。第二次扩张发生在 390 年前,方向是朝东的,不过蟑螂“搭便车”的对象并不是东边的人,而是在南亚、东南亚进行殖民商业活动的欧洲人。
到此为止,德国小蠊仍然在亚洲境内折腾,没有到过欧洲,更不用说德国了。直至 270 年前,德国小蠊进入欧洲,而后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之间,爆发式地扩散遍全球。
德国小蠊的竞争力相当强大。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就有记载,俄罗斯的德国小蠊替代了原本的蟑螂种类。有人整理过八个国家的德国小蠊入侵记录,一旦“着陆成功”,当地蟑螂里德国小蠊的比例就会大增,排挤本地蟑螂,或者先来的其他入侵蟑螂,可谓黑吃黑的好手。
图片来源:动画《蟑螂娘》
“小强”,真的这么“强”?
为何德国小蠊迟迟不肯去德国呢?为什么它要等到一百多年前,才突然爆发,席卷世界呢?这就要说到蟑螂本身的特性了。虽然叫做小“强”,但德国小蠊有的属性其实是不那么强的……
德国小蠊最适宜的温度是 25℃~32℃ 。比东方蜚蠊高出 5℃ 。这是阻挡它进入欧洲的一个重要因素——怕冷。但这时人类打出助攻了:中央供暖设备的发明,让房屋变成蟑螂的避难所。此外,发动机和发电机内部的温暖缝隙也可以让德国小蠊安居。
举个例子,虽然蟑螂无法在冰箱里久留,但冰箱发动机散发的热却是它们的最爱,我就曾有过放进冰箱的牛奶杯里发现蟑螂泡澡的“愉快”经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德国小蠊的寿命只有蟑螂平均寿命的一半,这让它能在短时间内“更新换代”,进化更快,但也让它更难以承受长途运输(老死在半路上了)。另外它在蟑螂里算是比较不耐饥渴的,这也不利于走远路。
德国小蠊对水的热情,没见过的人难以想象。我现在的工作地点,假如厨房水槽里有残水,或者锅没有干,很快就会有成群结队的德国小蠊来光顾……
但是,随着发动机技术的发展,交通的速度和频率都大大提高,德国小蠊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跨国、跨大洲之旅。于是乎,人类的科技树发展成功,德国小蠊的家族也就搭上了便车走向世界。
另外德国小蠊也确实有很“强”的地方。它的抗药性是蟑螂里的头一份,已知德国小蠊对 42 种蟑螂药的活性成分有抗性,远远超出其他蟑螂(包括同样成为害虫的那些)。人类的灭蟑活动也可能无意中给它们“送助攻”,因为德国小蠊的抗药性,可能别的种类蟑螂都被药死了,只有它们苟延残喘到最后,等于是清除了竞争对手。
总之,德国小蠊能够走遍世界,最大的功劳并不是小强之“强”,而是我们人类为自己生活方便而开发的技术也便宜了它们。
策划制作
作者丨红色皇后 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殷海生 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策划丨何通
责编丨杨雅萍
审校丨徐来、林林
本文链接://www.dmpip.com//www.dmpip.com/showinfo-25-101536-0.html如果人类灭绝:接管地球的可能是蟑螂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