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参考消息》12月14日刊发文章《中国携手全球一起“种太阳”》。全文如下:
由古至今,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对太阳的奥秘有着共同的探求。如今,不懈追寻化作科研动力,模拟太阳核聚变而诞生的“人造太阳”,正点亮人类共同向往的清洁能源之梦。
探索脚步不断加快
人类对聚变能源探索的脚步正不断加快。12月初,日本和欧盟共同建设的大型核聚变实验装置开始运行,这一计划是全球最大“人造太阳”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的先行项目,其成果将会反映到ITER中,并将用于未来核聚变原型堆的建设中。
这是11月23日在位于法国圣保罗-莱迪朗斯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建设现场拍摄的安装中的托卡马克装置。(梁希之 摄)
11月初,ITER的磁体支撑系统在广州完成交付,标志着ITER磁体支撑系统研制任务圆满收官,为ITER项目第一次等离子体放电的重大工程节点奠定了基础。
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屡获突破,今年4月,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的新世界纪录。7月底,美国能源部下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宣布成功重现“核聚变点火”突破,第二次在可控核聚变实验中实现“净能量增益”……
人类为何要全力在地球上推进“人造太阳”项目?
“人造太阳”是模仿太阳产生核聚变反应原理,在实验室里建造装置,模拟演示等离子体达到产生聚变的条件,源源不断地释放出聚变能。由于实现核聚变的原材料在地球上极丰富,且排放无污染,如果能造一个“太阳”发电,人类有望实现能源自由。
助力多国追逐梦想
12月初,全世界聚变领域的20余位权威专家聚集在安徽合肥,对EAST大科学团队近年来的创新工作进行细致梳理。参会的欧盟聚变委员会主席托尼·多恩表示,相对于欧美国家,尽管中国的聚变研究起步较晚,但中国聚变项目的效率和进展令人惊叹。
从EAST诞生之日起,聚变领域的纪录就一次次被刷新:2012年,实现2000万摄氏度411秒等离子体运行;2016年,实现5000万摄氏度102秒等离子体运行;2017年,实现101秒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2021年,实现1.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4月,EAST又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从一穷二白到走向领先,中国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两条腿走路。开放合作的基因,牢牢印刻在中国先后建成的四代托卡马克装置中。
中国的聚变装置成果助力多国实现“人造太阳”梦想:诞生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HT-6B装置转让给伊朗伊斯兰阿扎德大学;HT-6M装置赠送给泰国核技术研究所,将助力泰国建成东盟地区基于托卡马克技术的科研和开发中心。
目前,EAST装置已与国际主要聚变实验装置及研究机构形成了覆盖亚洲-欧洲-美洲的三班联合实验体系,每年度超过一半的实验提案来自欧美合作单位。
4月EAST创造新纪录后,英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伊恩·查普曼、美国通用原子公司副总裁韦恩·所罗门等多国专家纷纷发来贺信,称“这是多么完美的实验成果”“给核聚变研究带来极大信心”。
迈进新科研“无人区”
自1985年以来,为验证聚变能利用的科学和工程可行性,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七方加入ITER项目,为探索核聚变在科学和工程技术上的可行性携手奋力前行。
“从关键部件交付到核心装置安装,中国是ITER项目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ITER组织总干事彼得罗·巴拉巴斯基此前在采访中表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资深教授穆罕默德·阿卜杜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聚变能源领域的重要力量,目前EAST已经是全球知名的磁约束聚变装置,为全球科研贡献重要力量,而现在,中国又开始推进下一代聚变能实验装置建设和聚变堆项目,不断向着聚变能发电的未来探索推进,“未来我还会继续同中国开展长期合作”。
聚变科研的每一步前进、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进入新的科研“无人区”。随着全球聚变研究一步步从实验走向工程实践、商业应用,业内专家认为,中外聚变合作的舞台也在不断拓展。托尼·多恩指出,目前欧洲正在着手建设核聚变示范堆,而中国也正推进聚变实验堆和工程堆项目,双方在聚变科研前沿领域的很多方面有共通之处。“在聚变科研的一些领域,中欧正开展紧密合作,我们每周都要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召开会议讨论进展。”
“只有人类共同合作,可控聚变能源才能成为现实,而且我们需要尽快实现这一目标,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托尼·多恩说。(记者 何曦悦)
本文链接://www.dmpip.com//www.dmpip.com/showinfo-16-48298-0.html中国携手全球一起“种太阳”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
下一篇: 这一年,我们向科学高峰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