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的老院士,如今依然奋战在临床一线,即便一天连做4台手术,持续至深夜,第二天仍然准时出门诊、查房。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医师协会会长郑树森在采访中说,医生是自己最骄傲的身份,多年来,患者的需求永远在自己心里排在首位,只要自己还能动,就要一直陪在患者身边。
治病救人的志向,深埋在郑树森的童年里。儿时,在他上学途中,会经过一家中药铺,药香四溢,堂上的老中医搭脉看病、处方给药,病人愁眉不展地走进去,却经常面带轻松地离开。救死扶伤的情景,让他心生敬佩,并立志行医。
1973年大学毕业后,郑树森如愿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从住院医生开始,他对每个病人、每台手术都尽心竭力,几乎每晚都去查房、换药、开医嘱、记病程录。下班回家后,吃过晚饭,他还会骑着自行车回医院,到病房查看住院病人的情况。
这些付出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郑树森说,自己的外科基本技术,都是在作住院医师期间打下的基础。
临床工作时间越久,遇到的疑难杂症也越多,郑树森意识到,医者要做强,首先要做精。普外科包罗全身,却不够细分和深入,特别是其中的肝胆胰外科,是普外科手术中难度最大的领域之一,曾被誉为外科手术的“禁区”。郑树森决定,要向“禁区”前行。
1983年至1989年,郑树森先后在浙江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在华西医科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练就了过硬的肝胆胰外科手术技巧,开启了科研之路,培养了从临床到科研,再回到临床的工作思维。
1990年到1992年,他赴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开展博士后研究,专攻肝移植技术。1991年10月,郑树森作为第一助手,完成了香港首例临床肝移植手术,成为当年香港十大新闻。
1992年,学成归来的郑树森回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建肝移植团队,开展肝移植动物实验研究。当时,国内肝移植工作已停滞多年,他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团队建动物房,进行动物移植试验。1994年,郑树森带领团队完成了国内首例胰肾联合移植,该病例创造亚洲最长存活记录,开拓了我国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
活体肝移植是肝移植技术难度最高的手术,尤其是小儿活体肝移植。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郑树森致力于攻克活体肝移植顶尖技术,推动我国活体肝移植事业发展。同年完成大陆当时年龄最小(9个月)的婴儿活体肝移植手术,并获得成功。“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加以研究解决,通过创新突破,才能推动医学科学发展,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004年,郑树森院士团队完成首例劈裂式肝移植;2009年完成首例双供肝活体肝移植……在郑树森的带领下,肝脏移植创新团队在全国31个省市指导肝移植工作,推动国内肝移植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同时,还带领团队走出国门,将肝移植技术辐射海外。
如今,郑树森依然带领团队,不断创新,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疑难重病患者排忧解难。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郑树森团队制定的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得到了国际移植界的认可,并成为国际标准,使更多的肝癌患者可以通过肝移植获得新生。
如今,他笑称自己是“70后”住院医师,并用实际行动激励后辈勇攀医学高峰:“我是‘70后’医生,还年轻着呢!”(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苑)
本文链接://www.dmpip.com//www.dmpip.com/showinfo-16-104743-0.html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我是70后 还年轻着”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