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梅花奖名家专场晚会上,演员正在表演《杨门女将·探谷》。 本报记者 柏桦摄
本报记者 柏桦 郭妍
“回望五千年,豪气冲云霄。一统天下美,秦腔吼破天……”近日,激情昂扬的新秦腔《华夏颂》在北京中央歌剧院剧场唱响,与秦腔传统武戏的精彩表演一起,拉开了秦韵梅香庆华诞——秦腔梅花奖名家专场晚会的序幕。来自西北五省区的26位梅花奖得主登台亮相,汇报秦腔振兴40年来的丰硕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
现场,祖籍陕西的北京市民司女士自豪地对记者说:“能在北京看到家乡的戏曲特别开心,真切感受到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专程前来观演的德国留学生伊莎贝尔感叹:“这场演出非常有特色,和我以前看到的戏剧不一样。它有自己的方言和表现形式,很古老、很独特、很震撼!”
秦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历经近代改良秦腔、延安时期的“新秦腔”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传承发展,受到西北地区人民的喜爱。1983年,“振兴秦腔”的号召从陕西发出。1984年,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成立,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出台《振兴秦腔实施方案》……2024年,“振兴秦腔40周年成果展”在西安开展。
40年来,秦腔艺术究竟有着怎样的发展?让我们一起走进秦腔振兴40年间的岁月长廊。
薪火相传 成绩斐然
秦腔发源于陕西关中地区和甘肃一带,在长期发展流布过程中,衍生出庞大的子声腔剧种系统,并以高亢激昂、苍凉豪迈的特征跻身中国戏曲大观园,丰富了中国戏曲的文化内涵。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现代娱乐业和新兴影视业蓬勃发展,昔日“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的壮观景象一去不返,这个古老的剧种悄然走向“小众艺术”的范畴。
“1983年,第二届陕西省文代会上,‘振兴秦腔’的号召率先发出。随后,西安、宝鸡、铜川、渭南、咸阳等地相继成立振兴秦腔的机构。40年来,机构名称几经更迭,‘振兴秦腔’依然是我们的职责所在。”9月28日,陕西省秦腔传承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荆田华向记者讲述了这场秦腔“保卫战”的因由和经过。
40年间,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代表的省、市、县三级院团以及部分民营院团,创作排演了一大批精品力作,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其中,秦腔《千古一帝》《卓文君》荣获多项国家级大奖,《迟开的玫瑰》《柳河湾的新娘》《大树西迁》《骄杨之恋》等一批优秀作品相继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重要奖项,以李东桥、李梅、侯红琴、惠敏莉等为代表的30位陕西秦腔表演艺术家32次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桂冠。
40年间,陕西举办了上百场(次)的群众性秦腔演出、秦腔艺术节和专业赛事活动,在积极推广传播秦腔艺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充分展现了秦腔源于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历史价值。同时,秦腔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示文化陕西独特的艺术魅力、秦人高昂的精神风貌,为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用艺术架起桥梁、打造民心相通的文明之路贡献力量。
创新实践 春色满园
“秦腔是西北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在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当下,如何让更多观众认识秦腔、了解秦腔、喜欢秦腔,是我们秦腔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北京中央歌剧院剧场后台,担纲晚会压轴大戏《杨门女将·探谷》主演的“二度梅”获得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提出了这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与此同时,剧场舞台上,由“梅花奖”获得者赵杨武领衔的《摇滚与秦腔》和省戏曲研究院青年演员演绎的戏歌《上春山》,用另一种方式打开了观众对秦腔的认知和观感:歌曲的词,秦腔的调,戏曲服饰与时尚装扮同台,传统服化道与现代MV同框。朗朗上口的曲调和热情似火的氛围让现场观众直呼:“这就是年轻人喜欢的秦腔!”
作为秦腔传承发展的“国家队”,近年来,省戏曲研究院在剧目创作、艺术创新、传播推广等方面持续探索、尝试。饱含文学意象之美的秦腔现代戏《生命的绿洲》、颇具传统美学意蕴的秦腔历史剧《姚启圣》、火遍全网的戏歌《上春山》等,无不彰显着秦腔与时俱进的蓬勃生命力和陕西秦腔艺术工作者勇立潮头创新创造的志向和气魄。
而这只是秦腔艺术创新实践的一个剖面。
为了让古老的秦腔焕发出新的光彩,让秦腔艺术更广泛地走进人民生活,近年来,陕西紧扣秦腔艺术传承的实际需求,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戏曲类地方性法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打造全国首个以秦腔艺术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建成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等多个专题博物馆,将演出送进乡村、社区、景区,使之成为城市宣传的重要文化品牌。同时,秦腔与网络传播展示平台、数字博物馆、文创产品以及动漫、影视行业融合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脉相承 迎向未来
“此次演出是近年来西北五省区老中青三代秦腔人在北京的首次同台,也是目前秦腔表演人才的最好阵容。”参演秦腔梅花奖名家专场晚会的“二度梅”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柳萍走下舞台后,格外感慨,“近年来,西北五省区在秦腔传承发展中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对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和他们的成长,让我们看到了秦腔的希望和未来。”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
为培养年轻一代继承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开启“薪火相传·名家传艺”工程系列活动,传承经典剧目及戏曲行当技艺,为基层文艺院团培养戏曲表演骨干人才。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开设戏曲表演专业和舞台美术设计专业,已为全国输送戏曲人才五六千人。至今,这些戏曲人才遍布西北五省区的戏曲院团。
西安演艺集团成立秦腔青年实验剧团,培养有青春、有活力、功底扎实的“秦腔生力军”。西安易俗社在高校开设秦腔公益讲堂、在中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将希望的星火播撒在三秦大地上……
无论是近年来摘得“梅花奖”的秦腔新秀杨升娟、王航,还是在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中脱颖而出的青年演员刘治、罗元喆等,一批又一批优秀戏曲人才持续涌现,为陕西戏曲的代际传承与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陕西戏剧”品牌建设和戏曲艺术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
数十代薪火相传,四十年携手振兴。未来,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下,秦腔这门古老的戏曲艺术,必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编辑:齐少恒
本文链接://www.dmpip.com//www.dmpip.com/showinfo-102-30983-0.html梅花傲霜香满园——秦腔振兴40周年掠影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护文明之火种 传永续之文脉
下一篇: 古镇新韵——斗门探访记